close

《完全自殺門診 Kill Me Please》

/對於自身,一個人能夠掌握的最大限度到底在哪裡?

 

座位:罌粟小姐

電影年份:2010

不負責評分:★★★☆  3顆星(滿分5顆星)

 

「:我的戲演完了,該閉幕了。」

 :你現在不是在演莎士比亞。
 :對,我不演莎史比亞的,我都演莫里哀。」

 

這又是一部幽默的黑色小品。


總覺「黑色幽默」這樣的註記好常出現噢,
不過,我想,黑色幽默之所以引人入勝,
大概因為通常這樣的類型片處理的題材
是日常之中多數人不會(也不願)去觸碰的事物,
然而這些「忌諱」卻是真真實實存在這個世界、
或者它根本就附著在每個人的生命,
也許也是因為有所膽怯吧,
黑色幽默的這個「黑色」,
只是毋須大驚小怪地觀看晦暗存在,
某種程度而言是不自在的,
所以必須蒙上更晦暗的顏色,
以削弱人不大願意目睹的真實度並增添距離感。
可是對我來說,(至少視線的態度上,)
這些「黑色」的事實應同為彩色才是。

 

討論到生命、道德、死亡,
人總是慣於把這些事擺在極為崇高的位置,
看待必須嚴肅,面臨時要隆重,
這可能和全人類中的多數傾向用宗教包裹自己的生命有關,
這一切可以是很哲學的問題,
也可以很簡單,
你畢竟是人,是有能力思考自身的 human beings,
該怎麼想、該用什麼樣的節奏想,
取決於己。
就像這部《完全自殺門診》,
可以輕鬆看,但看完若乏慎思,
那就有點可惜了。

整部片詼諧在於討論死亡的觀點:
在死亡之前任何不嚴肅、不悲傷的行徑和心境,
因為異於我們幾乎已經被凝固的價值觀,
於是荒誕而有趣。

電影中的角色,為了各樣的緣由求診尋死,
這群對於人生感到無趣、無奈的人們,
各有各的執念和故事,
雖然只提到片面,但都是非常鮮明的角色,
他們渴求死亡的原因有的(在我們)看來無聊,
但那卻是他們各自的浪漫。

如果無法決定從何而生,
那掌握如何死亡是人們的權利嗎?
關於生命,是否生不由己也身不由己?
而對身不由己的質疑,
是否就像我在影評開頭打上的那組對白一樣揶揄?
一個自認具悲劇色彩的演員出演喜劇,
這到底是對他而言全然的不幸,
或是他未有察覺的幸運,
不論是何者都很諷刺。

 

片中探究的死亡,
除了有點哲學色彩的生死議題,
其實也還是滿暴力的,
但切莫誤會它是一部充滿殺戮的血腥片,
在此並沒有要讓流血和死亡緊密繫在一起的意思,
片中這位提供自殺服務的醫生甚至是致力於勸阻自殺行為的,
碰上失控的病患(其實整部片中也就這一位因為被醫生拒絕治療才在廁所擅自割腕)
四濺的鮮血在黑白鏡頭下也不那麼張牙舞爪。


(這就是那位被醫生拒絕治療的演員)
 

這種黑色小品最常充滿諷刺和批判了,
電影本身的黑白色調,
似乎也闡述,關於這些事,
我們眼睛所見的總是非黑即白。
畫面色彩對比度之高也道出了對峙的觀念。

說到對峙,同樣諷刺的是,
最後診所遭長期不滿的村民攻殲滅口,
觀眾從電影開始就只有定睛在診所,
不免會替診所感到唏噓,
然而這樣的對峙實則沒有強弱勢,
是人們總有非我族類則滅的慣性,
即便當今世界有高喊包容、多元的趨勢,
可是百川要納成海,
發生在人類的群體,
能預見的是一段仍然遙遠的路程。

 


回到電影本身:
近期看了不少「烏托邦」背景設定的電影,
可能是一棟大樓(摩天樓 High Rise)、一座旅館(單身動物園 The Lobster)、
甚或它就是一個完整的烏托邦(禁愛世界 Equels),
先不談這幾部電影各自想探究的是什麼,
這些時空設定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裏頭的人都有一個大的共識、
以及大家想追求(或躲避)的目標,
我自己也會把《完全自殺門診》歸類在這種烏托邦電影,
人們慕名而來,
追求他們共同想追求的死亡,
然而這樣的追求是真正積極的、保有尊嚴的,
還是只是擺脫塵囂最庸人自擾的方式?



(診所裡的護士們)

其實我自己一開始覺得決定自己如何死去是浪漫的,
(尤其在看到其中一位老教授病患希望在和女大學生做愛之中死去那一段)
起初也覺得追求死亡很勇敢、很自主,
只是後來我又發現,
對我而言生命就是因為充滿了不確定性,
而且幾乎每一件事都是那樣身不由己,
才那麼值得繼續進行下去啊。
所謂的「身不由己」不一定悲傷的。
當然,這也並不代表妥協,
就像電影中病患碰上火災、在森林被襲擊,
這些追求死亡的人在和死亡交會的時刻,
仍然逃跑、膽怯,
我原本覺得他們這樣矛盾極了很可笑,
可是,這畢竟不是他們來此追求的死法,
可見對死亡的態度他們仍是積極的,
回到這裡,就沒有和大體上的設定背道而馳了。

只是,仍有些矛盾的是,
積極的死亡?
這是否可以單純到只視其為一種慾望的展現?
診所裡的病患多是中高階層的人、有能力「追求」的人,
而這似乎也道出追尋的本身對某些人而言亦是生命中身不由己的一環。



(搭長途車千辛萬苦抵達診所的他,規劃自殺將近二十年)
 

雖然有時候我還是對這些價值觀和我在不同平面的人們有所質疑,
可是這些角色,就像我前面提過的,他們夠鮮明也夠明確,
所以不至於花太多的腦筋思考他們故事的原委和追求死亡的關聯性,
很有趣的是,
其實影響我思考路徑最主要的要素,
是整部電影的節奏,
前半部還在編織每個病患的來歷,
原本覺得只有語句幽默有吸引到我,
直到發生意外(火災),有一個新的力量介入之後,
必須共處一室的所有角色開始有交集,
真正的交集,
劇情的節奏開始有所改變,
這就像他們原本封閉的自我世界稍微往外長出了連結的枝,
到最後高張的橋段(開始有人死於來自外部的槍殺),
病患甚至開始互相幫助(幫助對方死去),
也許這就是人類對人類的本質吧。


(這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一景)

 

所有的鋪陳多半不提前因後果,
大的脈絡和角色小的分支雖然都是清楚的,
可是我一度覺得整部電影像一個謎一樣,
直到最後幫助病患自殺的醫生自己要自殺之前,
他在那個時刻道出他對這一切的熱忱,
以及在道德之外關於這一切的科學根據,
我覺得這個安排很好,
結束在這裡,讓見到一團混亂之後的思緒甚是清晰。

只是不知道是否為營造那個謎樣感,
我還是認為在這之前醫生的鋪陳有點單薄,
但或許就是這樣,鏡頭在其心思著墨得少,
才更顯最後一段的張力吧。

 

(醫生本人終於在文章的這裡亮相了)

 

觀看完這一切我在思索的是,
人生一遭,如果追求死亡的人對於追求死亡是那樣鐵了心,
那原本有所追求又放棄追求的人,
不才是最可笑的嗎?
然而,在那些身不由己面前,
我們如何與之抗衡,或是和平相處,
這就是生命最大的課題了吧。

我才不會用什麼「啊,活著真好」作結,
可是我覺得,生命啊,真的是很迷人呢。不管是誰的。


arrow
arrow

    L排2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