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
/實在屌片,少女給上的「屌」評價絕對是夠屌的。

 

座位:罌粟小姐

電影年份:1999

不負責評分:★★★★☆  4.5顆星(滿分5顆星)

 

“We a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 with 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is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這是我第一次打影評打得這麼迅速,
才剛看完就立刻動起來了,
此刻仍然非常的澎湃激昂,
熱騰騰的。
只是我很想再次抱怨台灣片商翻譯真的 很 糟 糕,
始終興趣缺缺都怪《鬥陣俱樂部》聽來有夠鳥,
很像某種商業喜劇(爛)片的片名,
好啦是我偏見太深從來沒有意識到它就是 Fight Club ,
經典神作我居然至今才好好看完它,真是的。
(看完真的很激動,我要在此大力感謝1號的推薦片單)

 

「噢幹⋯⋯幹、幹、幹、幹、幹」(請勿擅自搭配一些小喘息揣摩這串感嘆詞,這可是很陽剛的那種)
這是我在劇情轉折到達的波峰發的一串驚呼,
David Fincher 處理電影節奏和鏡頭語言的能力實在太驚人,
鋪陳鋪得夠久,也夠幽默,讓前段算緩慢的節奏不至於無聊,
中段開始攪入濃烈的暴力美學,
畫面刺激感官、情節刺激腦袋,
David Fincher 是一個擅於給予訊息的導演,
你可以在堆疊的過程就見到端倪,
而到了揭露最巨大事件的轉折,
卻還是會不禁大力讚嘆情節設定是個驚喜。
即便設定的本身並不是真的太出其不意,
回頭看向先前的篇幅,
你還是會非常佩服推進劇情走向的所有細節。

 

而關於細節和線索,
相較於 Gone Girl(同為小說改編、第一人稱敘述,就取它稍作一下對照),
Fight Club 可見的線索比 Gone Girl 多,
但你意識到這些「線索」是線索的時候,
已經是揭露真相之後,
算是被動的得知,
而 Gone Girl 比較像是主動蒐集,

主要走向還是牽著大條的主線,
再由動作和事件補齊細節揭露真相,
 Fight Club 堆疊了更多「真相」之外的事件,

然而到最後又可以從這個「真相」幾乎重新理解所有事件。
如果用幾何思考的話,
Gone Girl 就是一條線然後拼湊支線線索到線段上,

Fight Club 則是一坨混沌但可見其形狀的情節,
然後慢慢撥開看見核心,
看見核心之後又再往核心裡面看。

 

前面提過「暴力美學」,
畫面經營上可以好好著眼這部分,
尤其是昏暗髒亂的用色,
跟這部片使用的元素搭配得很不錯。
但除此還有價值更高的部分,
尤其是核心主旨的討論,
那境界實在高到令人激賞。

 

 

如果以為這只是一部打打架好爽的男兒電影,
那大概只對了三成。這根本是哲學大片!
這部電影最好看的絕對不只在搏鬥,
或者是說,打架的部分被經營的很聰明,
(我指的是使用這樣的元素很聰明)
血啊、汗啊在螢幕裡頭噴得很爽,
而除了觀眾也看的很爽之外,
那些痛覺就是全片最扣片題、
也最展現本片核心思考的素材。
在熱血沸騰之際同時激發觀眾的思考。


至於 Fight Club 不打架的時候到底吸引人的程度怎麼有辦法跟血汗淋漓的打鬥戲抗衡,我來說明一下:

(有雷喔,如果沒看過並且有興趣看一下,你完全沒有瞭解過除了打架他們都在幹麻,最好直接略)


之所以覺得這是神級屌作,
就劇本(原為小說)而言,
是因為它討論的題材實在他媽的太大了,
一是抨擊資本主義,
二是雙重人格,
電影敢處理這兩個極其巨大的題材很帶種,
而且還處理得很不錯,
在抨擊資本主義的部分夠憤怒卻又不失條理,
Tyler 這個角色被詮釋得夠酷夠立體,
他嘴裡吐出的一整套生命哲學夠完整,
以世俗立場觀看
所有反社會意識極高的行為和狀態,
你可以因為理解他有自己的一套道理,
而在劇情中服從他的決定,
不疑有他。
你不會想到這個 Tyler 就是原本怯懦又焦慮的主角的分裂人格。


這個主角從一開始就使用了數個不同的名字
穿梭在各種分享團體課,
這是一個很大的伏筆,
同時攸關全片的中心思想和主角潛藏的精神狀態,
精神狀態這部分應該好懂,
那我就順勢開始談談我一直提到的這部片的「思想」到底在說什麼。


雖然我自己覺得這樣的思維(Tyler秉持的價值觀)很帶種,
這些觀點接收容易但接受可就不見得了,
尤其是某些批判到底只是針對「資本社會」,
還是說全人類的生命結構同時也被鞭笞,
我自己還是抱持幾分疑慮啦,
比如說劇中所談的「人性被窄化」、「人類的奴性」等,
而我認為最需要思考的是 Tyler的系統中不斷強調的「沒有人是特別的」,
如果說在資本主義下,
這個觀點我完全認同它能成立,
人類在資本社會中捨棄了姓名,
徒有「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消費者之姿,
這樣的人類確扁平至極。
然而,若貫串生命呢?
宇宙這麼大,是不是人類其實沒有自身想像的特別,
或甚至,所有「想像」根本就也不特別?
這就是一場心靈之戰了。
就像我在文章開頭寫到的那段台詞。

 


而關於疼痛,關於毀滅和死亡,
片中有一句台詞是「人在死後才有名字」,
資本社會中的人們被剝除了姓名,
人們因此而規律、而安逸,
聽了 Tyler 說的「沒有人是特別的」,
我們可能因此開始對「不特別」感到憂慮,
而究竟什麼造就人能「特別」?
那來自疼痛、來自極強烈的感受,
每一道刺激都是全新的生命體驗,
這使「人」可以真實的存在著。
談回電影本身,
不僅情節、台詞多次切中「引發痛覺」,
後段劇情急轉的契機,
也正是因為主角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他的分裂人格也因此出走,
以此合理推動了最後段緊湊的節奏。

 

(整部片這句詞打得我最疼!感動到死的那種)

 

很有趣的是,
有所不同的 Tyler 的形象,
主角在察覺一切之後,
自己對他的投射從想望轉化成不諒解,
他的形象也從痞哥變屁哥(但不得不說還是很帥),
連打架放的招都變得很莫名其妙。
這實在很有巧思。

(帥到不行啊 這我應該不用多註解什麼吧哈哈哈)

最後,再繞回到電影很重要的一個小關鍵,
第一人稱的敘述、主角沒有名字(IMDb稱他為 the narrator 敘事者,也有最普遍的說法是他叫做 Jack),
這能讓觀眾,也就是我們,
不自覺的相信自己其實就是片中所謂的「人們」,
唉,資本主義這種議題其實近十年來在電影這範疇也算是老生常談了,

我很相信,
看到 Fight Club 最後商業大樓一棟棟爆炸成煙火,
看到那個美炸了的金融坍方的畫面,
我們都知道對這個體制該怎麼想、自己該怎麼做了。
(當然罌粟小姐並不是在此鼓吹大家縱火去喔喔喔)

 


最後不得不大力讚賞一下 Fight Club 真的是幽默死了!
分享一個我自己笑爛的小趣味,
是 30 Seconds to Mars 的主唱 Jared Leto 在 Fight Club 出現,
Tyler 對 Fight Club 成員們進行演說,
他揶揄到「rockstars」這個字眼的時候,
他直接看著 Jared Leto 所飾演的角色,
我看得很樂(笑)
這算是沒什麼的了,
還有更多幽默到不行的小巧思,
思考人生哲學之於,
大家再自己細細玩味吧。
(片頭跟片尾的小彩蛋也白目到不行,好好留意啊!)


(職涯發展很多元的 Jared Leto

最後的最後,
整篇文章我都沒有提到電影中幾乎唯一的女角 Marla,
抱歉啦其實是因為我自己私心太愛 Helena Bonham Carter 了!
就之後再寫寫女神的專欄嘍。


(附上女神與女神的ㄋㄟㄋㄟ)

arrow
arrow

    L排2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